在已爆雷房企中,新力控股率先倒下了。4月6日晚间,港交所发布公告称,由于新力控股未能于2023年3月19日或之前履行联交所订下的复牌指引而复牌,自2023年4月13日上午9时起,新力控股的上市地位将予以取消。
突然的摘牌
对于被摘牌的消息,一位接近新力控股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之前毫不知情,可以说非常突然”。
【资料图】
时间回放到2021年9月20日,新力控股遭遇股债双杀,股价一日内暴跌87%,也由此开启了漫长的停牌之路。
彼时,市场消息还停留在“降薪”层面,新力控股集团总部人员被通知降薪,降薪幅度在50%-70%间,其中总经理级别普遍降薪60%,副总裁级别普遍降薪70%。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仅仅是降薪并不足以引发新力控股的股价崩盘。
随后在2021年9月30日晚间,新力控股给出了股价崩盘的答案:由于集团近期面临因宏观经济状况而导致的不曾预期的流动资金问题,公司若干附属公司未能于相关到期日或之前就两项境内融资安排于2021年9月18日支付应付利息合共约3874万元。债务逾期致使公司大股东即实控人张园林部分股权被平仓。
之后的10月11日,新力控股再次发布公告称,此前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导致境外融资安排出现技术性违约,且目前没有资源可以用于偿还本月18日到期应付的2.5亿美元债本金及利息,在补救措施上尚未制定任何具体方案,接下来将继续短暂停牌。至此,新力控股在公开市场中的技术性违约也走向债务实质性违约。
新力控股在2021年12月16日收到联交所复牌指引。根据上市规则,联交所可对连续停牌18个月的股票除牌。如新力控股未能在2023年3月19日前,就导致其停牌的事项采取补救措施,履行复牌指引并恢复股份交易,则联交所可取消其上市地位。
停牌至今,新力控股最终未能熬过除牌“大限”。
作为曾经的房企“黑马”,新力控股于2019年11月正式登陆港交所,开盘4.03港元/股,但截至2021年9月20日停牌,新力控股股价报0.5港元/股,总市值也停留在17.85亿港元。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此次被取消上市的消息,确实令市场非常惊讶。这也是房企债务风波以来首个退市企业,或者可以说是“爆雷房企退市第一例”。此次新力退市,对于我们理解房企经营状况、资本市场反应、风险防范化解、企业竞争格局等都有很多反思和教训。
多家房企面临9月“大限”
新力控股遭此困境,市场分析大多指向其“三高”的打法。
高周转模式,让新力控股迅速迈入千亿阵营,但高周转也带来了高负债、高融资成本等问题。数据显示,2016-2018年,新力控股的净负债率分别为190%、270%、240%。此外,2017-2020年,新力地产融资成本高达9.1%。负债总额也从2017年的442.06亿元攀升至2020年的775.64亿元。
此外,新力控股的销售指标也大规模缩水。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新力控股最后一次披露销售业绩是在2022年11月,新力控股2022年1-10月的合同销售金额约31.37亿元,同比下降96.08%。
严跃进称,从销售指标以及债务偿还情况来看,也不排除企业本身无意保留上市地位。或者说,其很难在短期内向复牌方向靠拢。
“理论上当前一些爆雷企业债务问题解决得总体不错,投资者也认可了房企重新复苏的逻辑。但新力退市事件若不处理好,会加重其他投资者对有爆雷史企业的恐慌情绪,尤其是债务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好的房企。”严跃进表示。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除新力控股即将摘牌外,还有很多房企距离摘牌之日也不远了,例如中国恒大、世茂集团、花样年、中国奥园等将迎接9月“大限”。
除此之外,近期市场又迎来一轮房企停牌潮,祥生控股、大发地产、上坤地产、佳源国际等,也纷纷加入到停牌行列。与之相对应的,房企复牌者却寥寥无几,仅有佳兆业、景瑞控股等少数房企“脱困”,但股价表现屡创新低。
北京商报记者 王寅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