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迩”,古字象形为人们排着队行走在路上,如同飞鸟相互追逐一样彼此几乎紧挨在一起的情形。
“迩”是“遐”的反义词,表示挨近的意思,当然表述的也是心理层面的,而“近”则表示为物理距离。
“迩”字的象形生动活泼,这再一次为我们揭示了华夏象形文字的造字初衷及其基本特征。因此,在书写古文字时,必须准确把握这个基本特征,努力地把其所要阐述的真实、生动、寓意的形象充分地表现出来,这样才能展现出古文字的魅力,从而启迪人们的智慧,安抚人们的情绪,鼓舞人们的信心。这就是古文字得以永恒的真谛!
(相关资料图)
《千字文》所提到的“迩”与“遐”一道,是指无论远近的氏族部落受到华夏文明的感召而纷纷归服的情形。那么,华夏文明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感召力呢?要知道,这些归服的氏族部落也和华夏民族一样有着上万年的生活历史,同样通过辛勤劳作和努力探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明、文化,甚至文字。
在以往的历史记载中,总是突出战争的决定性作用。不可否认,战争确实对人类文明的进程以及走向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然而,事实上那些依靠武力进入中原的游牧狩猎民族,最终都被华夏文明同化了,这说明武力并非文化融合的决定性力量,而最多只是辅助性的促进力量。真正文化融合的决定性力量来自于人心,“遐迩”直接地反映的就是人心所向。
华夏氏族部落联盟在接纳九黎氏族部落联盟之后,放下架子,努力学习,最突出的是快速推进农耕文明,大力促进和推广“黍”的种植技术,积极探索天文历法,致力研发制陶技术,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整理出当时文明程度极高的华夏文字系列。更为重要的是,华夏民族摸索和总结出了一整套医治疾病的方式方法和理论,这对于当时生活在原始状态下的氏族部落而言,既是急需的,更是无限崇拜的人类智慧。
所谓“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出处《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是指想要走远路,实现远大的目标,必须从近处开始起步;想要登高山,俯仰天地的宏伟,必须充分正视自已存在的欠缺。
与君共赏明代朱瞻基的诗《悯农诗示吏部尚书郭琏》:
农者国所重,八政之本源。
辛苦事耕作,忧劳亘晨昏。
丰年仅能给,歉岁安可论。
既无糠覈肥,安得嵒絮温。
恭惟祖宗法,周悉今具存。
遐迩同一视,覆育如乾坤。
尝闻古循吏,卓有父母恩。
惟当慎所择,庶用安黎元。